編者按:今年,是學校新校區建設發展十周年。為全面反映學校十年來的奮斗與輝煌,宣傳部組稿了學校、部分學院的十年建設發展的概貌通訊,并編輯制作了主題展、電視專題片、官方微博微信專欄,將于近期陸續推出,旨在反映創業維艱,展示發展成就,凝聚師生力量,為學校即將召開的陜西科技大學第二次黨代會匯聚團結奮斗共識。
歲月像一條河
靜靜地從我們身邊流過
那激揚起的浪花呵
不是嘆息
卻是心頭最清晰的回憶——題記
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陜西科技大學原址在咸陽市渭陽西路上,地理位置優越,周邊城市配套完善。413畝的土地上僅有27.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當初的設計規模能夠為3000學生提供教學、生活保障。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撤消了包括中國輕工業總會在內的幾乎所有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學校也由隸屬中國輕工業總會(原輕工業部)管理劃轉至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1999年,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形勢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高等教育擴大招生速度從過去年均遞增9%迅速提高到48%,學校辦學條件的局限日益凸顯出來,基礎條件滯后成為制約學校的規模化發展的“瓶頸”。2000年以后,學校的研究生、本、專科生已近8000人,校區狹小,校舍陳舊,宿舍擁擠,教學區和生活區的許多設施都在超負荷運轉。2003年起,現有的辦學條件已容納不下所有新生入校,學校不得已在陜西中醫學院等多家單位租賃校舍安排新生,教學工作開展不便,學生生活條件差,學校還需要投入大筆租賃運行費用。
2000年年初,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校黨委決定啟動新校區建設的前期商談和論證工作。學校先后與咸陽市、西安市等地方政府就征地選址、代征面積、土地出讓辦法等進行積極協商,在廣泛征求干部教師對三處預選校址意見的基礎上,7月,學校最終決定在西安市北郊未央湖渡假區南(今陜西科技大學現址)建設西安新校區。2001年4月獲陜西省教育廳支持,學校新校區建設正式立項,開始了土地征用、報批等前期準備工作。9月,與未央區政府簽訂土地使用協議書,規劃總土地使用面積1590畝。2003年6月,我校西安新校區建設被陜西省發改委列為省重點建設項目。6月6日,黨委書記潘中偉在上任的第二天就與時任校長羅宏杰、副校長崔繼華、張美云、曹巨江等實地察看新校區選址,為啟動新校區建設進行調研論證。8月,學校召開了跨越式發展研討會,就西安校區建設征求意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11月,學校召開了校區總體規劃評審會,確定了新校區建設的總體規劃。
2004年10月,為解決西安校區建設前期工作推進緩慢的問題,實現加快校區建設的發展目標,學校黨委決定成立西安校區建設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潘中偉任組長,時任黨委副書記趙懷禮、副校長沈一丁和崔繼華任副組長,下設西安校區建設指揮部,全力推進西安校區的基礎條件建設工作。
西安校區的建設,牽動著全校師生的心。新校區建設當時全靠學校自籌資金,學校沒有太多的資金積淀,社會融資沒有政策導向,而新校區建設又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大筆的資金持續投入。如若建設中資金鏈斷裂,學校將置身于破產的邊緣……可以說,資金問題猶如一把高懸在陜科大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停止建設或暫緩建設,學校因校舍條件的拘囿,在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就會陷于停滯,與其他高校的差距會越拉越大,甚至會嚴重影響即將進行的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開工建設,隨著前期準備工作的推進,出現的困難和挑戰越來越多,土地補償金支付問題、征地農民的拆遷問題、工程建設費支出問題……等等等等,都需要大筆資金持續投入。回顧建設西安校區的戰略決策,可以說學校黨委決策層承受了巨大壓力,經歷了多少不眠之夜。
面對這一形勢,西安校區建設指揮部、財務處等相關職能部門積極工作,在與各大商業銀行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爭取建設企業支持理解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的前提下,學校黨委反復論證,權衡利弊,最終確定了西安校區建設既要穩妥審慎,又要積極主動,以時間換空間,以加快建設進度、必須滿足最基本需要為要求,以非凡的膽識果斷決定立即啟動新校區建設,先行由建設企業墊資,抓緊開工,在建設中解決面臨的后續資金壓力等問題。
2004年10月24日,首批建設工程實驗樓、教學樓破土動工,拉開了西安校區全面建設的大幕。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學校行政反復登門拜訪各大商業銀行,說明困難,求得支持和理解,爭取商業貸款,可謂夙興夜寐,殫精竭慮。最終從中國建設銀行經開區分行、中國農業銀行西安市鐘樓分行等8家銀行企業為學校新校區建設貸來了寶貴的建設資金。在西安校區建設的債務高峰,學校銀行債務總額達到了7.45億多元。又要償還到期貸款本息,又要爭取新的建設貸款,拆東墻補西墻,學校平均每天支付銀行貸款利息近14萬元,資金鏈隨時可能會斷掉!對此,參與工作的同志們記憶猶新,至今想起來都如履薄冰、心有余悸。2007年7月,學校召開了建校以來的首次經濟工作會議,上下一心,全面實施“效益工程”,制定了“開源節流”的一攬子措施和計劃,盤活現有資產,大幅壓縮辦公經費,籌措出盡可能多的資金,保證新校區建設資金充足,確保新校區建設速度。“效益工程”實施4年里,在確保教職工工資、維持教育教學投入經費前提下,學校貸款本金逐年下降,累計支付銀行利息2億多元,教職工的收入穩定增長,教學、科研各項工作正常運行。“效益工程”得到了全校教職工的理解和支持,一切為了新校區,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成為全校上下的思想共識。科大人“艱苦創業、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再一次發揮了凝聚人心、動員精神力量的作用,抒寫了新時代的“奮斗者之歌”!
壓力就是挑戰,責任就是動力。面對資金困局,學校黨委在充分醞釀、統一思想的前提下,果斷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新校區周邊開發建設,在出讓優先租賃權的條件下,學校不花一分錢,就完成了27.5萬平方米的后續教學、科研、工程實訓工程建設。此舉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條件,為國家也為學校節省了近6億元的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為校產的保值、增值做出了巨大貢獻。
就在學校一邊建設一邊化解銀行債務,負債總額由7.45億元降至6.9億元之際,2011年,學校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化解基本建設債務號召,黨政班子充分把握政策,結合實際,搶抓機遇,利用自籌資金,加上事業費新增撥款和政府獎勵資金,在保證學校資金運行平穩,教工工資和學生的獎補助款均按時足額發放的前提下,分兩次將學校的6.9億元銀行貸款全部償還,為全省化解高校債務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還款數額和獎勵金額雙居省屬高校第1位。通過化債,學校不僅解除了高額貸款利息的負擔,而且獲得省財政獎勵資金2.25億元。此時,距學校主體東移完成剛剛五年。
債務危局的化解,為學校的發展贏得了時間,學校自2012年起,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投入迅速增長,2012年-2014年教學科研投入總和相當于2012年以前7年總和的1.5倍,在陜西省屬高校名列前茅。同時,債務化解后,相當于每年為學校節省了幾千萬元的利息支出,學校用這些節省下來的費用開建二期教工住宅樓、幼兒園、老年公寓、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民生項目并上調教職工績效工資,2014年教職工年平均收入較十年前翻了兩番……
成功的資金運作,是陜西科技大學新校區建設最重要的經驗之一,今天看來,破解西安校區建設資金困局,需要膽略,需要團結,更需要智慧!
鹽堿地上崛起一座新城
陜西科技大學現址是古渭河沖積灘涂,土壤層薄,砂礫淤積,地質構造復雜,土建難度很大。在這里建設施工,對于建設單位工程技術要求很高。由于要做大量的基礎加固施工,建設工期很難保證。
為推進新校區建設,及時解決工程施工、協調工作力量等方面的問題,2006年2月,校長沈一丁親自擔任西安校區建設與管理指揮部總指揮,在西安校區建設與管理指揮部住下來,現場辦公,立行決斷,加快西安校區各基本條件建設的步伐。為保質保量地完成西安校區各主體工程的建設任務,西安校區建設指揮部的領導和同志們兵分幾路,和建設單位泡在一起,研究工程技術難題,落實工程進度,解決設計變更……餓了,隨便扒拉幾口飯;困得不行了,就地打個盹又投入工作。沒有節假日,沒有上下班時間,眼睛盯著工程倒計時牌,心里裝著責任和擔當。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確保各主體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按期完工,為學校的發展貢獻一名普通建設者的全部心智。
正是在陜科大建設者的艱苦努力之下,學校新校區的建設發展穩步展開:
2005年8月,教學樓、實驗樓A、B區,青年教師公寓交付使用;
2006年10月,沁園餐廳投入使用,11月,標準田徑場A標段封頂,12月逸夫樓交付使用;
2007年,教學區景觀工程基本完工;
2008年1月,風雨操場交付使用;6月,教工住宅樓交付教職工裝修入住;7月,圖書館交付使用;
2009年7月,人工湖及景觀工程完成;至11月,學生公寓全部交付使用…
條件建設的基本成熟,成就了學校的各項重大工作有序推進:
2005年10月4——6日2005級新生入校報到;
2006年2月,學校西安校區正式啟用,12月25日,學校主體東移全面完成,我校成為全省異地建校并實現整體搬遷的唯一一家高校;
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并獲優秀等次;
2010年,被陜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十二五”期間陜西省重點建設的10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至此,一所恢弘大氣、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可容納2.7萬學生的現代化校園全面建成,校園規模擴大了2.24倍,固定資產增長了3倍,一代陜科大人為陜西科技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交上了一份完滿的答卷。
按照原定規劃,未央大學城的后勤保障歸省教育廳高校后勤服務集團建設。因多種因素制約,教職工住宅項目遲遲無法開工。學校校園建成了,大部分教職工家還在咸陽老校區。大家或者整日坐校車來回上下班,或者幾個人擠在辦公室、實驗室拉簡易床湊合一晚。此情此景,讓人記憶猶新,個中的艱苦和不易,令人難以忘懷。可以說,西安新校區建成后,每到夜晚,校園里幾乎只有學生和學生工作干部。安居才能樂業,沒有教師的校園是沒有靈魂的,這樣下去既影響學生情緒的穩定,又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無法實現建設新校區的根本目標。學校黨委基此指示相關工作部門,積極與高校后勤集團協商,拿回教工住宅樓的建設權,解決好西安校區建設最大的民生工程。經多方努力,西安校區教工住宅樓一期項目2006年4月開工,2008年6月,15棟902戶教工住宅樓交付教職工裝修入住;2012年7月,3棟高層770戶教工住宅樓二期項目開工,2014年12月全部交付使用,學校黨委兌現了對教職工最大的權益承諾。
回首西安校區的建設,學校克服了跨行政區域建校的巨大困難,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完成了基本條件建設,實現了學校主體東移,這在陜西省內高校是絕無僅有的,創造了陜西高校新校區建設的“深圳速度”。同時,學校以人為本建住宅,按照保發展、保民生的科學發展理念,使得大多數教職工在西咸兩地擁有兩套住宅,讓教職工分享了學校的改革發展的最大紅利,凝聚了廣大教職工的人心,匯聚了對學校美好未來的共同愿景,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民心民意基礎。
在此,我們不能忘記,在西安校區建設的日日夜夜里,學校領導不懼嚴寒酷暑,多次赴新校區建設工地落實推進工程建設;在西安校區指揮部,有的同志一手打著點滴,一手閱看圖紙;有的同志不顧身體病苦,卻仍然堅守在建設第一線;有的同志在去外地采購建材的途中突發心臟病,心臟搭了5個支架;參與西安校區管理的同志一腳泥濘、一身濕衣,奔走在教學、生活各個點位上解決困難和問題……
我們不能忘記,在搬遷中,師生打起背囊,秩序井然地搬家。沒有埋怨,沒有感傷,帶走了對陜西科技大學美好明天的憧憬,留下了對工作、學習、生活了多年的老校園無盡的依戀和懷念。為了給學校節省開支,教職工把五、六十年代的桌椅也搬到了新校區,那些搬遷安裝好的老教學實驗設備,被老師們擦拭的明光錚亮……
我們不能忘記,學校教職工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學校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三更眠、五更起,披星戴月,舟車勞頓,往返于西咸兩地之間,年邁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嬰兒都無暇顧及,成為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追趕太陽的人!
鳳凰浴火而新生
學校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沒有發展,建起再好的校園,也是一座沒有靈魂的“空城”。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說得好,“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良窳,幾乎全系于師資與設備之充實與否,而師資為尤要。”能不能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水平高、科研能力強、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關系著學校的發展,聯結著陜西科技大學的未來。
陜西科技大學從來就不缺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從1958年的北京輕工業學院到2014年的陜西科技大學,在近60年的發展歷程中,肖連波、杜春晏、游恩溥、潘津生、田家樂教授等一代一代陜科大人的大師風范、學人風骨,筑起了陜西科技大學師德師風建設的巍然豐碑,為我們陜科大人擎起了奮勇前行的精神大纛!
學校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學校整體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科技貢獻率、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的“兩個增強、兩個提高”上下狠功夫,堅定實施“人才立校、科研強校”戰略,積極推進“人才工程”、“質量工程”,通過加快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積極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高地等措施搶抓發展機遇,不斷深化和拓展育人工作框架,穩步推進內涵式發展,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十二五”期間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陜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輕工集團公司共同建設的重點高校。
十年來,學校博士、碩士學科授權點增加明顯,涵蓋了工、理、文、哲、經、管、藝、醫等8大門類。新增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等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發展專項資金1.31億元,為學科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條件保障。
十年來,教學建設經費逐年大幅增長,學校十年累計投入6.24億元,為學科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持續性保障。新增6個門類18個本科專業,專業設置更趨合理,更加適應社會需求,一志愿報考率連續8年穩定在90%以上,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學校教研教改穩步提升,張美云教授主持的《教學為主型地方高等院校創新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項目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另有25項獲省級教改成果一、二等獎,26項教改項目獲省級及以上教改立項。
十年來,學校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呈現出越來越勃興的科技創新持續推動力:我校共獲準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項287項,其中包括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獎105項、廳局級獎179項;學校十年累計科研投入2.1億元;較2004年,學校國家級各類科研項目年度立項增長了5倍,國際三大檢索收錄論文總數增長了8倍,科研到位經費增長了15倍,人文社科研究立項提速明顯,科研布局漸趨協調。尤其是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高校年度和累計專利工作排行榜上,學校穩居全國高校前位、陜西省高校前列,陜西省屬高校首位,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十年來,學校立足于現有教學科研人才的培養,二、三級崗教授增加了27人,學校先后遴選出兩批次校級學科帶頭人(27人次)、學術帶頭人(82人次),培育學術骨干105人,組建了三輪科研創新團隊和1個國家級、10個省級教學團隊,很好地發揮了老中青傳幫帶的作用,為培養優秀中青年教師搭建了堅實的教學科研平臺。同時,學校進一步加大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十年來共引進博士155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比例提高了24.7%,教師隊伍呈現出思想政治素質好、學歷職稱高、學緣結構合理、分布均衡的特點,實現了師資發展規模與質量“雙提升”,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新一代科研中堅力量。
十年來,學校狠抓黨的建設,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創先爭優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等教育實踐活動中抓基層、固基礎、創先進,在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員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推進民生工程建設、讓師生共享學校改革發展紅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學校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校園輿論的中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穩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深化,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黨員、先進黨務工作者等英模群體。學校精細及功能化學品創新團隊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狀”,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稱號。2012年,學校被中共陜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陜西省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4年,學校被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陜西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委”稱號。
“十年生聚謀發展,我輩豈是蓬蒿人。”十年新校區的建設發展,既是一份喜悅、一種榮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種責任!陜西科技大學的成長壯大,是偉大祖國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果沒有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沒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沒有陜科大人的團結奮斗,就不會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站在新世紀、新階段,放眼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可以說是前有典型引路,后有追兵緊逼,我們重任在肩,不容懈怠。
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即將召開,學校的發展藍圖即將繪就,我們堅信,有了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有了廣大師生的眾志成城,只要我們扭住學科建設不放松,繼續深化教學科研改革,“興師德、鑄師魂”,以黨建帶隊伍、以黨建促發展,矢志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創新,陜西科技大學這棵參天大樹必將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責任編輯:杜楊)